首頁‎ > ‎電子期刊‎ > ‎Semantic MediaWiki‎ > ‎

Wikipedia簡介

前言

Blog、Web 2.0、Google這些相當熱門的網路名詞想必讀者有聽聞過,然而Wikipedia這個名詞或許讀者較為陌生;在本文中我們會探討Wikipedia這個網路概念,看其如何藉由眾人的力量來編成一本百科全書。

 Wikipedia是什麼?

讓我們來看看在Wikipedia中文網站的解釋:『維基百科是一項協作計劃,其創始人及貢獻者有一個共同目標:「我們對於維基百科的目標是創作一部可靠與自由的百科全書…實際是有史以來在廣度及深度上均為最大的百科全書。」 』 上文可以讓讀者對於Wikipedia有個基本概念,Wikipedia主要的目的在於創建一個網路百科全書,而其作法是讓大家都能在網路上發表及編輯;藉由多人創作及修改來提升文章的數量及品質。

Wikipedia與傳統創作最大的差別在於將網路開放無國界的特性應用於文章創作上,讓每個人同時是作者及編輯,不像傳統的創作在作者寫 好後交給編輯修改,需來來回回的好幾次校稿;在Wikipedia上的文章只要不滿意就可以隨時修改,當然會有些機制來防止惡意的破壞,所以 Wikipedia的文章創作相當快速,以2年的時間就完成了將近100年才完成的大英百科全書內容。

以最早創立的英文Wikipedia為例,於2001年創立,目前共有130萬篇文章;中文的Wikipedia,稱為維基百科,於 2002年創立,目前有8萬4千多篇的文章。並且Wikipedia有許多延伸的計劃,例如WikiNews(維基新聞)、 Wikidictionary(維基字典)、WikiBook(維基教科書)、MetaWiki(協調各維基計劃)…等。這些計劃都遵循著Wiki精神, 在其中的內容皆可任意修改,發揮集體創作的力量。

Wikipedia可讀性如何?

Wikipedia最有趣的部份在於,當發表一篇文章,但是其中有爭議的觀點時如何處理;然而在深入Wikipedia的機制前,讓我們先以讀者的角度來看看Wikipedia的品質,在此我們以中文版的Wikipedia來做範例,其網址為http://zh.Wikipedia.org ,若讀者對英文的Wikipedia有興趣,亦可參考其網址為http://www.Wikipedia.org 。一開始先讓我們登入中文的首頁。

放置於首頁中間的是Wikipedia中具有特色的內容,如「特色條目」、「新聞動態」、「你知道嗎?」、「歷史上的今天」,而在上方是每個 Wikipedia頁面都會有的選項,如「討論」可以針對面目的頁面進行討論、「編輯本頁」可以編輯目前的頁面、「歷史」可以看到頁面的異動紀錄、「移 動」可以用來重新命名一個頁面;在這些內容當中我們可以看到其中許多的名詞有超連結,這些連結會連結到Wikipedia網站其他的頁面,亦即百科全書中 的某項條目;例如筆者點選了國家(http://zh.Wikipedia.org/wiki/%E5%9B%BD%E5%AE%B6 ),即會連結到國家的百科全書頁面。
在國家的頁面中我們可以看到對於國家詳細的解釋,一開始是對於國家的基本介紹,接下來有詳細的目錄及內容來說明國家的含意,讀者可依據上述提供的網 址來閱讀,詳閱後會發覺其內容相當完整豐富,而在其內容中亦有相當多的名詞可連到其他的頁面看解釋,並且在文後附有相關連結及參考文獻。

在看過一些Wikipedia中的內容後真的很難想像,這些內容是來自於各個國家的使用者共同編輯的,其內容的深度與廣度與真正的百科全書 相差無幾。中文版的Wikipedia其編輯者來自於所有華人,包含了臺灣、中國大陸、香港、新加坡、澳門…等;其中會遇到一個相當重大的問題是來自於不 同地方的人會有不同的語言用法,例如在臺灣用的是「印表機」而大陸用的是「打印機」,底下我們來看看中文的Wikipedia如何解決這樣的問題:

「初衷:如何處理繁體簡體的並存,是中文維基百科自創建以來最為迫切的問題之一。繁簡體之間的對應關係,不是簡單的一對一,而是複雜的多對 多。而維基百科所面臨的問題,已經超出了繁簡之間的字體轉換問題。由於大陸、港澳、臺灣、馬來西亞、新加坡等地多年來交流較少,許多外國譯名以及新生詞語 也有非常大的分歧。如臺灣所說的「帛琉」,在大陸卻是「帕劳」,大陸使用「打印机」,臺灣用的卻是「印表機」。如此案例,屢見不鮮,且大大地超出了英語維 基百科上英美詞語之間的分歧。由此可見,中文維基百科必須採取特殊的方法,不然就只能面臨繁簡分家的命運。

原先方法:中文維基百科建立時,雖然只有用一個域名「zh.Wikipedia.org」,但實際上有不少條目都寫了兩個版本,如法国和法 國(国<=>國)就曾經是兩個不同的條目;繁簡名稱沒有區別的條目(如日本)也分成兩個條目(日本/简,日本/繁)。這個方法的好處在於:條 目內部不存在繁簡問題,繁體條目使用繁體字、港臺詞彙、簡體條目使用簡體字、大陸辭彙,兩者互不干擾。但這種方法卻為大家大大地增加了工作量,因為繁簡版 本之間很快地就不同步了,只能靠人工來整合繁簡之間的差異。 共識:我們的最終目標是:取消過去的繁簡分立體系,每個條目只保留一個版本,並通過電腦程序自動轉換繁簡體。以上所提到的繁簡轉換,不僅僅要處理繁體字和 簡體字的問題,還要處理大陸和港台之間辭彙分歧問題。如「帕劳」和「帛琉」也應該實現自動轉換。」

上述摘自中文Wikipedia網站,目前面對簡繁互換最主要的方法為使用電腦自動轉換的方式,來將簡體文章轉換成繁體文章,或反之將繁體文章轉成簡體文章,使用者並且可以上傳簡體及繁體互換的詞;底下為提交簡繁互換的頁面。

如何在Wikipedia中編輯及發表文章?

要在Wikipedia編輯及發表文章相當的簡單,首先用搜尋的方式來尋找頁面,若已有該關鍵字的頁面則可直接連入修改,例如筆者打「臺灣」,則會出現以下的畫面:

若要修改臺灣這個頁面,在上方可以看到「編輯本頁」的選項,點下去之後,可以看到文章的原始碼,並且加以編輯。
若要創建新的頁面,當搜尋不到時會出現以下的畫面,底下以搜尋「臺灣中等學校資訊管理人學會」為例,搜尋出來會出現關鍵字紅色的連結,點進去就會進入創建 新頁面的畫面,其畫面與上圖一樣,不同在於一個是修改,一個是創建。有關Wikipedia詳細的編輯語法可以參考下列網址(http://zh.Wikipedia.org/wiki/Wikipedia:%E5%A6%82%E4%BD%95%E7%B7%A8%E8%BC%AF%E9%A0%81%E9%9D%A2 )有詳細的說明。
另外一個重要的功能,因為Wikipedia可以讓多人修改,在Wikipedia中可以看到所有的修改歷程,以讓編輯者及閱讀者瞭解之前的修改,以及為 了防止惡意破壞可以立即復原。在每個頁面的方面點選「編輯本頁」即可看到所有的修改紀錄,並可選擇兩次不同的紀錄來做比較。
接下來我們看到有爭議的頁面會如何處理,我們打入前大陸領導人「江澤民」的關鍵字會看到如下的畫面,其中有段說明為「由於近期的頻繁破壞,此頁已被半保 護,匿名用戶或新註冊用戶不能編輯。若需修正條目,可登入以作修改、利用討論頁提出,或申請解除本保護。(保護並不是對目前頁面版本的認可。另外,本模板 僅為告示用,若要保護頁面請提出請求。」;針對有爭議的頁面,管理員有權利將其成為半保護的頁面,必需要註冊四天以上的會員才能修改。另外有一種頁面稱之 為保護頁面,只有管理員才能修改,例如首頁,或是當某個頁面討論過為熱烈而修改過為頻繁時。

結語

在本中我們介紹了Wikipedia的概念,以及Wikipedia的操作方式,Wikipedia所帶來的不只是一個技術,更是應用網際網路所帶 來的創新觀念,Wikipedia的觀念一開始被提出時,相信很多人會認為這是個糟點子,沒有一個完整品管機制的文章發表流程怎麼會成功;然而經過時間的 證明Wikipedia的確是成功的。 Wikipedia的核心稱之為MediaWiki,其用來建構所有Wikipedia相關平台,為自由開放軟體,並用PHP寫成;在往後學會的期刊筆者 會介紹如何運用MediaWiki來架設Wikipedia平台,並探討Wikipedia的觀念如何在組織及教育上能有所應用。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