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前言 本文以「教育部中小學資訊教育白皮書」為藍本,對於教育部規劃2008至2011年資訊教育願景、目標、推動策略和行動方案,讓中小學資訊教育向下 扎根,培育具有資訊素養的未來公民,持續推動資訊科技應用於教育相關政策。有鑑於近年來我國在資通訊建設與應用的表現備受國際評比機構的肯定,於布朗大學 的電子化政府服務評比三次奪冠,兩次世界第二;國際電信聯盟(International Telecommunication Union , ITU)2007年的「數位機會評比」,我國全球排名第7;世界經濟論壇(World Economic Forum , WEF)2007年的「整體網路整備度評比」,我國全球排名第13,亞太排名第3。資訊科技及網際網路的蓬勃發展,為學校帶來多元且彈性的教學方式,同時 也將學習空間由教室擴展到超越時空限制的學習型態。目前我國中小學e化教學係以資訊融入教學的方式輔助九年一貫教學,並協助偏鄉及弱勢族群學童學習及分享 教學資源為重點。 資訊教育推動乃厚植國家競爭力基礎,1997年起,教育部便積極規劃「資訊教育基礎建設計畫」,完成全國各級學校及師生的資訊教育藍圖,於1999年完成全國各中小學電腦教室及網際網路連線建置作業,中小學學校至少有一間電腦教室、一人一機及100% 連上網際網路。 2001年並完成「中小學資訊教育總藍圖」的規劃,勾勒資訊教育「資訊隨手得,主動學習樂;合作創新意,知識伴終生」的願景,並透過「挑戰 2008國家發展重點計畫(e世代人才培育)」,全面提升我國資訊教育廣度及深度,經由各項計畫與配套措施,塑造整體資訊化社會教育改革環境,建立合作學 習機制與社群,全面提升我國整體競爭力。 為帶動未來的四年資訊教育發展願景,教育部於2006年委由「社團法人中華民國資訊學會」著手進行整體規劃,並費時一年多、動員千餘人參與 80餘場相關會議,共襄盛舉擬訂完成「教育部中小學資訊教育白皮書」,並訂定善用資訊科技、激發創意思考、共享數位資源和保障數位機會等核心理念,企欲四 年後,學生能運用資訊科技增進學習與生活能力、教師能善用資訊科技提昇教學品質,以及教室能提供師生均等的數位機會。白皮書內容從學生資訊科技應用能力、 教師資訊科技應用能力及數位教學資源等六個構面檢視國內現況,擘劃未來四年教育部和教師夥伴們共同的願景與目標。期於四年(2008至2011年) 後,應用資訊科技進行教學的教師數達全國中小學教師數的90%、自由軟體的使用校數達1,000校及各縣市中小學生家中擁有電腦比例與全國平均數的差距均 小於4%。 二、資訊融入教學,為不可抗拒的事實但不盲從 教育部中小學資訊教育總藍圖(2001~2005)推動四年內的工作指標,其中教師均能運用資訊科技融入教學,教學活動時間達20%;現今,中小學 資訊教育白皮書(2008~2011)計畫期望在2011年應用資訊科技進行教學的教師數達全國中小學教師數的90%,從上述的計畫,可以看出教育部的用 心,顯然面對一波波的資訊教育政策,教師似乎無法置身於資訊科技事外。 許多的文獻認為資訊科技融入教學確實可以提高學生的學習成效,現代教師似乎不能再以傳統教學為滿,但亦不能為了資訊融入教學而盲目的使用資 訊科技來方便教學,這樣反而會使得其反,大打教學品質的折扣。政策是帶領大家朝正確的方向發展,也就是說,教育部看到了資訊融入教學帶來的教學效益,這是 一件值得高興的事。不過,這兒值得思考的是教學主體仍是課程內容及教學活動,教學究竟是講求效果的,如果一切的教學輔助工具無法達到預定的教學目標,寧可 棄而不用。所以,一位老師是否擁有教學創新的態度才是教學成功的關鍵,有了正確教學創新的觀念,教師會去思考該透過什麼教學方式來達成教學目標,而資訊科 技的輔助教學只是教學創新的其中一種工具而已。 但也不容否定的是,資訊科技確實是教師一項不可或缺的教學工具與學習工具,舉例來說,教師利用一段賽車的影片,告訴同學賽車要開的又快又 穩,關鍵在方向盤的掌握,將人生與賽車做為比喻,在生命的過程中要順遂就不可不掌握人生的方向盤,以此來引起學生的學習動機,甚至過老師在教學上口沫橫飛 的講述。另外筆者的一位同學種下一株象徵全班同學的植物,在自己的部落格記錄植物的生長過程,告訴學生老師對學生的關心就像呵護這株植物般,從此,這株植 物接近了師生間的距離,學生會上網觀察植物的生長情形,從枝葉茂盛的情形來判斷老師最近學生特別的關心,難免葉子枯黃就揣測是否班上有那裡表現不好的事 件,引起老師的不開心所以移情到對植物的照顧上,像這樣透過部落格進行班級經營,學生不僅可以在部落格留言,也可以增加平日師生對話的話題,師生間的關係 變好了,班級的向心力也凝聚起來。 參考資料: 教育部電子報http://epaper.edu.tw/ 教育部(2008)。教育部中小學資訊教育白皮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