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電子期刊‎ > ‎2008年6月號‎ > ‎

品格不是口號 而是生活的實踐(上)

品格教育,全球運動

品格教育近年愈來愈被美國社會重視,因為後現代的今天有許多重大的轉變。隨著科技的進步與國際的多元化,使得現代人越來越感到不安,(2003,天 下雜誌)。例如在網路的世界裡,任何資料都能夠在一指間取得,資料取得的容易,相對的也容易犯到別人的權益。在全球各地積極推動品格教育,如美國自 1990年代積極推動「新品格教育」,強調當代核心價值,且以多元教學模式加以推廣;英國則於近年推動「價值教育」與「公民道德教育」課程;日本於 2007年甚至將品德教育獨立設科。


我國教育部於2006年11月3日修正函頒「品德教育促進方案」,前教育部長杜正勝,不止一次在會各會議上強調:C能力 = ( K知識 + S技能 ) A 態度,可見新世紀人才除了要有卓越的專業知識之外,卓越的品格與態度亦是重要的指標之一。教育部所推動的品格教育強調以融入教學、社團活動、服務學習與生 活教育等面向來強化品格教育的落實,透過教育制度的推行,的確我們看到的具體的成果。我個人就因此受受惠,在師資培育的這段期間修了「品格學習與教育」以 及「服務學習」各2學分,讓我有機會拿著放大鏡檢視自己的道德操守及服務需要幫助的人。

從生活中學品格

杜威說:「生活即教育」。品格教育也應該在平常的生活落實,從出生那一刻就應該被教導,到學校才學,其實稍嫌遲了些,更何況在大學階段才學,有很根 深柢固的錯誤觀念,必須要更費力、費時才能修正回來。不過,在師資培育階段的學生,未來都有可能成為國小、國中的老師,教育的目的無非是希望我們這些準老 師能成為一位高尚品格的典範,做為學生學習的重要榜樣之外,更要教導學生表現出良好的行為特質與人格。但是,美好的品格和德行,卻是不能速成,是生活和生 命一點一滴累積而成的(2003,天下雜誌),而且是一個進行式。


2008年3月31日我參加中原大學師資培育中心96學年度教學觀摩,師生一行23人,至花蓮參觀花崗國中及慈濟中學,在慈濟中學的參觀中,最大的感動是 慈濟中學的硬體設備、行政、教學以及生活禮儀等,都充滿了人文氣息。在校園建築以人形建築為主體,象徵著學校關心”人”,是一所尊重學生的需求、能力與發 展的學校;學校堅持採小班制,班級數也不多,讓每位同學充分地享受到應用的教學支援,並維持學生與教學資源的平衡狀態;班級名稱:「大愛」、「知足」、 「感恩」、「善解」、「包容」,是一種潛在課程,讓孩子不知不覺中學會了關懷、知足與感恩以及包容;人文課程茶道、花道、書法、靜思語教學以及假日的志工 服務,將品格教育融入課程中,除了教學生知識之外,更教學生禮儀、關懷、慈悲情懷、對人感恩。學校所有的規畫,皆以培育學生成為一位真正有品格有修養的一 流人才來設計。


靜思語教學的觀摩

靜思語教學是慈濟中學的教學特色,以「慈濟人文精神,融入教學活動中,以淨化校園,祥和社會」為目標。方美倫老師是「慈濟教師聯誼」的發起人之一, 已有三十多年的英文教學資歷,92年曾獲臺北市第一屆SUPER教師獎入選的殊榮。雖然方老師在教學上得心應手,卻曾經與她的女兒間有一道既深且長的鴻 溝,因緣際會接觸一場靜思語教學分享,搭起了母女之間溝通的橋樑。當時,方老師覺得叛逆女兒不適合在台灣受教育,於是女兒送至英國求學,母女之間互相不了 解,直到方老師接觸《靜思語》後終於有了一帖解方,方老師對於《靜思語》的手不釋卷,每當寫信給女兒時,總會附上一句靜思語。時間久了,引起女兒的好奇, 方老師乘勝追擊寄去一本《靜思語》,母女倆隔著兩地拜讀,當方老師到英國探望女兒時,發現女兒竟在每一句靜思語上寫了眉批與感想,讓原本幾乎無言的母女間 有了溝通的話題。


方老師發現《靜思語》言簡意賅的道理,讓自我主義很強的女兒開始替父母著想,令她相當的驚喜。於是,試著將《靜思語》融入教學中,以英文靜思語佈置校園、 每個月給家長ㄧ封家書,或是e-mail聯繫,特別加上一句靜思語,她並以導師的身份,在96學年度慈濟教育研究所「班級經營與輔導實務研討會」,以《靜 思語》融入班級經營為技巧,分享「有效經營班級之具體策略」。在她確實的研究、實驗之後,發現學生們真的成長了不少,也懂事多了,而且班級的學習氣氛融 洽,親師生彼此間的互動性變得相當的強,教學相長。方美倫老師在靜思語融入各科教學,靜思語應用在班級經營各方面頗有心得,慈濟中學特安排方美倫老師向我 們示範靜思語教學。


此次示範單元是:「讚美」。行為主義心理學家帕夫洛夫(Pavlov)以狗在迷籠裡做為實驗,當狗正確壓到開關後即給與獎賞,發現狗很快就學會壓開關的動 作。因此,帕夫洛夫(Pavlov)認為就學習而言,讚賞比批評對學習來的有成效。方美倫老師以日本江本勝博士的水結晶實驗來引起學生的學習動機。告訴孩 子,我們心存善念,像是對水說好話,讓它聽貝多芬的田園交響曲,實驗後的水結晶都成為一幅幅美麗的圖像;相反的,我們若心存惡念,罵它「真噁心討厭,我要 殺了你」,長時間下來,不僅水會變得污濁、醜陋,而且結晶也變得醜陋曲扭、破碎與散亂。物質與精神是一體的,這也告訴我們「讚美」比「責罵」更容易使人表 現出良善。方老師引用證嚴法師的話:「給七分表現的孩子,十二分的讚美。孩子會往你稱讚的方向去成長的。」我記得洪蘭老師也說過類似的話:「孩子不好的表 現,我們要私底下輕聲的提醒;看到孩子有好的表現,則要大聲的說出來,讓他覺得自己很好,他自然就會往那個好的方向去發展。」藉此,讓孩子知道讚美的重要 性,所以,看到同學好的表現,我們要及時讚美,讓他一直保持這樣好的行為。(待續)



●慈濟中學許玉鳳主任(右一)、方美倫老師(左一〕



●品格教學,大家說好話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