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電子期刊‎ > ‎2007年10月號‎ > ‎

培訓資訊技術競賽國手的宗師-彰師附工吳德清老師(上)

「自我超越,唯有不斷的設定目標並賡續以終。」彰師附工機電科教師吳德清老師從二十多年的教與學中悟出這個道理,不僅自我實踐並提攜學生,多年以來,積極培養學生參加全國(全省)及國際資訊技能與技藝競賽佳績頻傳,使得其在資訊教育界建立無法撼動的地位。

生命中的第一個目標

在高職學生升學不甚普遍的60年代,彰師附工的學生選擇繼續升學的比率卻居高不下。當時,吳德清老師唸電工科,受到彰工升學風氣的感染,且在高二那 年受到一位蔡老師教學的潛在影響,讓他深覺為人師表是一份神聖的志業,從此,將彰化師範大學設定為升學的第一志願。立定志向之後,他犧牲青少年應有的一切 娛樂,焚膏繼晷埋首書堆中,因此,順利錄取彰化師範大學電子系。

至於,為何不選擇自己高職的本科電工系而跨足電子系,全因為他自認在高職階段對電工的投入頗深,並期許成為一位全方位的理工人,轉換另一個 科系學習是有加分的效果的;而且電工和電子科系之間有許多共同的專業科目及邏輯概念,因此,彰師大四年的學習生涯對他來說簡直是駕輕就熟。

在民國74年左右,吳老師就開始接觸16位元的電腦,當時對電腦簡直可以用”上癮”來形容,沒日沒夜地摸索,還曾經一度投入研究大型廣告字 幕機,對於電工科畢業的他,在焊接和設計記憶板、控制板上完全不假他人之手,研發成功後,還披袍上陣當起推銷員,成功地向朋友推銷三部,主要是想藉此了解 真正使用的情形,並得以進一步改善。事隔二十年多年,現在字幕機已成為各行各業必備的行頭,問他會不會後悔當初沒有以字幕機為創業的產品,他笑的開心的 說:「作育英才二十多年,學生在各行各業出類拔萃,才是我終生的事業。」

脫軌,人生的閱歷更豐碩

依吳老師的生涯規劃,彰師大畢業服完役理當到學校執教鞭。不過,退伍後他突然當杏壇的逃兵—出國唸書。於是,他瞞著家人進行著出國大夢,跑回母校彰 師大工業教育與技術學系應徵助教。他認為,可以趁著當助教的機會習得學術研究的先備知識,況且學校的教授幾乎都是留洋的博士,這些資源可以助他一臂之力。

助教的工作看似輕鬆,但卻馬虎不得,他的工作內容必須輪調管理系上的實習工廠、電腦教室以及資料室。繁雜的行政工作要有效率,必須藉助資訊技術來協助,因此,他試著以在高職、大學所學的程式語言、微處理機、積體電路等基礎學科,來解決工作上的問題。

經歷二年的助教生涯,看似一切都按照他原先的計畫順利進展。吳老師評估時機已經成熟了,於是向家人表達出國的想法,卻引起父親的極力反對。 父親認為,吳老師是家中的長子,孝敬父母,照顧弟妹,是長子義不容辭的責任,豈能遠行?在敵不過父親根深柢固的傳統觀念之下,於是打消了出國深造的念頭。 這是他人生中第一次的失望與折挫,在家人不允許的情況下,吳老師只好向現實環境妥協,乖乖地回學校教書,於是進入僑泰中學當電子科教師。

凡事以第一為目標

在僑泰中學任教的第一年,吳老師發揮電工、電子與資訊的專長,創新以OR-CAD、Protel的電腦軟體教學生電路板設計。因為自己曾經是職業類 科的學生,所以很能了解高職生的學習心理,儘量讓學生從實際操作中學會艱澀難懂的理論,符合學生的教學方式很快地獲得學生及校方的肯定,在校方籌備成立資 訊科時,吳老師順理成章成為科主任的第一人選。

吳老師凡事以第一為目標的學習與教學態度,讓他對於新的資訊訊息保持高度的要敏銳。大約在民國76年,正當台灣網路萌芽期,由清華大學、交 通大學及高速電腦中心三個單位主辦的「職業類科電子、電機教師師資進修13學分班」,這是一個得來不易的進修機會,即使必須彰化至新竹通勤上課,但他義無 反顧報了名。上了第一堂課,他發現自己正在參與國家區域高速網路的建置,於是決定整個暑假都待在新竹高速電腦中心,課程結束返回學校後,他扮演政府與學校 之間的橋樑,成為第一批使用區域網路的學校之一。

民國78年,回到母校彰師附工機電科任教,雖然外界認為只要能在公立學校任教就足以安身立命,但他卻不以為意。有機會就繼續進修,考上交通 大學資訊科學所40學分班,來自教育界的同好互相切磋資訊技術,包括電腦網路、資料庫與作業系統,那時候同學們合力以C compiler來練習程式,完成實際可以運作的作業系統,從練習的作業中培養自己在資訊方面的實力。

複製自己的學習模式,鼓勵學生參加競賽

「經驗主義學者洛克說人性就像一塊蠟板,我們的觀念並不是天生所造成的,而是經過不斷的歷練而來的」。吳老師長期在高職任教,發現高職生與高中生相 較,不可否認的,高職生在天賦條件上比較不佔優勢,但老師若能創造合適的學習機會來激發學生的學習動機,是可以彌補天生的不足。這是他推動技能競賽最初的 想法。

所以,從民國83年起,吳老師開始培訓學生參加全國(全省)及國際技能與技藝競賽。至目前為止,已有10餘年的時間,其間贏得金、銀、銅牌 及優秀成績已超過百餘次數。參加競賽的同學除了潛能受到開發之外,也讓同學產生「勝利就在堅持之中;在那裡播種,在那裡收穫」的切身感受,對於未來的成就 發展具有舉足輕重的影響力。下集,我們將對吳老師培訓資訊選手的歷程做一深度的探究。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