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電子期刊‎ > ‎2007 年 4 月號‎ > ‎

知識分享,看見1+1>2的綜效


知識分享,看見1+1>2的綜效-忠信高中資訊教師邱慶中對於資訊融入教學之淺見

在資訊相關領域30餘年的忠信高中資訊教師邱慶中,經歷過國防管理中心、資策會、科技公司、學術單位,見證過台灣電腦科技之進展,從IBM大型主 機、迷你電腦、工作站、個人電腦。開發工具從COBOL、Assembly到目前的流行語言C/C++、ASP、JAVA、Delphi、XML…。隨著 資訊軟硬體的推陳出新,難免被一些新產品、新技術吸引,如此簡單的理由,他形容自己學電機卻堅持不務正業繼續在資訊領域探索。


在變動中尋找自己的價值

中正理工學院電機系畢業後在軍中第3年開始接觸電腦,在國防管理中心開發及管理三軍及聯勤總部的後勤物料系統,他描述當年的電腦是IBM的大型主 機,開發工具是COBOL、Assembly ,關於COBOL程式語言時下的程式工程師可能聽都沒聽過,不過當年卻很紅。從軍中服務退伍時,正值台灣軟體業蓬勃發展,需要大量的軟體人才,他的程式專 業在眾人之上,順理成章被資策會延攬,擔任系統工程處軟體工程師。在資策會期間負責不少公家單位的系統工程專案,像是公賣局、工業局、交通部等系統開發工 作大部分都由資策會承接。資策會系統工程處會視專案的大小來組織人員,也因為承接的專案大小不一、需求的不同,必須涉獵更多的技術以完成軟體的高品質。


他描述在軟體系統的開發專案中,需求的不確定經常導致專案範圍與規模的無法界定,在連顧客都說不清的情況下,軟體開發者千萬不能視混沌不明及善變為畏途, 反而要把一切的不定看成是理所當然的,因為變動反而要提醒自己隨時保持敏感,用心投入,瞭解顧客的需求協助他們開發想要的功能,這就是所謂的顧客導向。如 果將此觀念延伸到學校領域中,便是教師要去瞭解學生,瞭解學生的程度、學習背景、盲點、困難處等,從瞭解的過程中協助學生引導出一個可以努力的方向。


對於教育工作擁有一份熱忱

在一次偶然的機會邱老師轉戰英語教育市場,推廣可以在DOS下學習英語的套裝軟體。八十年代,語言學習教材大多以錄音帶、錄影帶為主,缺乏電腦輔助教學的套裝軟體,經過評估他認為這是一個值得推廣的產品。


雖然有些因素,導致該產品末大賣,不過,他說當時的念頭是:「如果有人,藉由這個工具可以更有效率的學習英文,那怕只有一個人,自己都會覺得很開心。」


由於英語CAI的推廣使得他與忠信高中結緣,當年忠信學校為了打造以資訊教育為特色的學校,邱老師成為校方延攬的資訊技術人才之一,他擁有豐富的資訊軟、 硬體經驗加上敏銳的觀察力,學校的資訊基礎建設1997年的T1專線、1998年的校園網路光纖、與微軟公司簽訂校園資訊教育合作計畫、Intranet 到教室等等都是在他參與之中建立。


不過,他認為資訊教育徒有硬體的設備是不夠的。唯有在硬體建置的同時,教師的觀念及資訊能力要同時趕上,資訊教育才能落實。在大家高談資訊教育的校園裡, 透過教師個人意願來帶動資訊融入教學的風氣是不夠的,應該透過行政組織有效的運作。舉例來說,每位教師忙於教學,但是否有多餘的時間來製作CAI教材?而 每位老師又都各做各的教材,是否形成成本的浪費,還有教材品質問題也值得考慮。如果能以知識管理的概念,集結教師的力量,讓教師的專業知識轉變為資訊,資 訊轉變為教案及教材,而且每一位教師可以善用已建置好的教材做適當的修改與增補,不僅能夠減少教師時間的浪費,品質相對地也能提高。


這樣的概念是長期對於學校教師的觀察所得,他發現不少新進教師,疲於自製教材、教案來備課,至少需要花三、五年的時間能夠才能熟悉教案。如果有知識管理的 平台,知識及經驗能迅速傳遞與分享,那麼一位新手教師僅三個月就能擁有三、五年的教學經驗,最大的受益者當然是學生了,同時唯有學生快樂學習及獲得學習成 就的同時,才能激發自我學習的動能。


邱老師非常贊成資訊融入教學,他對校內一位國文老師觀察,該老師以最基礎的PowerPoint製作國文教材,製作之初確實花不少時間,建立完成之後,該 老師的反應是不僅寫板書的機會變少了,教學進度還可以精準的掌握。不過,如果學校能夠再給予教師一些資訊的支授,如建置知識分享平台,讓老師的教材可以上 傳與下載,不僅供教師們分享,也能讓學生下載教材依自己的需要調整複習的進度,這麼一來,學生再也不用擔心上課來不及做筆記,上課時只要專心聽講,便可以 達到學習極大化。歸納整理資訊融入教學的優點:

  1. 效率:相關資訊均電腦化後,相關資訊隨手得,豐富的內容更可縮短學習時間;對教師而言,增補內容更是輕而易舉。
  2. 專注:教材內容的豐富性,多媒體的特色更能吸引學生的專注,無形中已在學習。
  3. 學習不打烊:當相關教材已儲存於伺服器時,學生可依自己的時間隨時下載學習。


Q3R讓學生瞭解自己的學習成果

邱老師對於乙級電腦軟體應用術科試題瞭若指掌,亦能夠瞭解學生學習的盲點在那裡?在93學年度忠信高中資料處理科將乙級電腦軟體應用證照列為科裡的 重點課程。邱老師充分掌握術科操作的繁覆步驟,也瞭解學生易犯錯的地方都是因為觀念的模糊,因此,他應用SQ3R的教學方法:【瀏覽(Survey)、提 問(Question)、精讀(Read)、背誦(Recite)與複習(Review)】,先讓學生完全瞭解題目的要求後,再進行觀念的解說,再親自實 際操作讓學生瞭解每個步驟的關鍵及可能犯的錯誤,最後當然是讓學生反覆的練習,經過這些步驟後,大大的提昇學生的熟練度,自然不會視乙級考試為畏途。


教學的第一年93學年度有8位學生考取,94學年度有28位學生考取,95學年度高達30位學生考取,值得一提的是95學年度應試學生50人,考取比率達到六成。另外,93年邱老師亦指導學生參加縣長盃全縣資訊活動網頁設計比賽,並得到高中職組網頁設計項目優等獎的殊榮。


資訊科技的發展已日益人性化及生活化,換言之,教師學習資訊技術的門檻也不是遙不可及了,「資訊融入教學」已是不可避免的趨勢,教師的資訊能力也將大大影響教學品質,如何落實此一觀念也將是教育主管單位必須深思的課題。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