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文章內容湖中的資訊技術團隊由辛文義、陳永龍以及張秀蓮三位老師構成,他們一致認為學校資訊融入教學的推動有一些行政的獎勵措施、軟硬體配合固然是很好,但相對的,老師們的責任和包袱相對的變重了,所以他們只把這個平台定位在完成自己教學的部分就夠了。 改變心態,效果更好通常行政人員為了推動行政工作,喜歡鑽牛角尖認為資訊很好呀!為何老師們不配合呢?辛老師認為如果資訊真的那麼好,那就該把它的優點突顯出來,大家 看到了、感受到了,自然就會採用了。舉例來說,英文老師可能想提供英聽課程給學生學習、社會科教師想要播放影片給學生看、資訊教師想要將軟體應用丙級檢定 的題庫匯入網站中等等。有那些工具、技術可以完成這些想法呢?就該具體可行的提供出完成的方法給老師們,甚至Step by step帶領老師點點滑鼠copy、paste簡單的操作就能完成教材,相信老師們一定信心大增,會愈來愈喜歡電腦。在此給學校行政人員的建議是「在我們 被教導尊重學生的各別差異時,也要省思老師們因為專長不同也有各別差異的存在。」 Moodle平台的使用,最大獲益者是教師至於,有些老師們急著用教學平台提升學生的學習成效,那反而會弄巧成拙。其實從教學的角度來看,使用Moodle教學平台最大的獲益者是教師,舉例 來說,辛老師曾經將軟體應用丙檢1000題題庫匯入網站中,讓學生自學、評量、重覆測驗,系統中將學生學習過程以科學數據方式紀錄,透過這些資料,老師可 以快速掌握學生學習狀況,了解學生上網測驗次數、錯誤率最高的題目、需要解說的是那些題目,並且可以透過重覆的練習達到記憶的效果。老師在命題時,傳統大 多以文字為主,但利用Moodle教學平台,題目的內容卻可包含圖片、聲音、動畫、影片等等。張秀蓮老師回憶接觸用Moodle教學平台時,也是被網站的 測驗評量系統所吸引,因為線上測驗,學生可以依程度來決定需測驗的次數,老師能輕易地關照到學生差異。而學生學習歷程的紀錄與作品,對於未來推甄是一項有 利的備審資料。 有了教學平台後,代表老師間可以共同經營課程,進行協同教學。以湖中的「職業試探的課程」為例,有五位不同專長的老師,每週輔流到不同班級上課,教師可以將教材上傳,共同經營課程,供五個班級學生共同使用,以前人工評分計算的行政作業也同時得到解決。 再來,藉由這個平台拉近同學間、師生關係的距離;同學間可在網路上討論功課,老師可以即時得知同學在上網學習,輕鬆傳遞鼓勵的文字,或增加 生活、做人做事的觀念的教導。另外,也可以利用課堂上課時間,輔助Moodle平台的功能,獎勵一些積極使用的同學,同時對於較少使用的同學也是一種提 醒。 所以,辛老師歸納出個人使用Moodle教學平台的三大心得:
其實教師的專業除了本學職能力外,還加上靈活善用工具的能力。透過一步一腳印的經營,辛老師卻意外發現對自己的教學檔案管理幫助很大,進而能夠游刃有餘靈活運用教學,讓學生得到適切的學習,學生的學習成效不言而喻了。 Moodle是一種分享的平台湖中的Moodle教學平台很小,只有辛文義、陳永龍、張秀蓮三位技術老師;湖中的Moodle教學平台也很大,它的「社群」遍佈全台,新竹縣縣網中心支援一台Server供「Moodle中文加油站」使用(http://moodle.club.tw/ ),由校園志工集結而成,致力於Moodle教學平台的導入與應用。當老師們在架設Moodle遇到問題,post上去有志工協助回答,每天都有志工在上 面耕耘與分享,包括程式分析、修改、中文化、文件翻譯、或加字型、提供打包的課程分享等。值得一提的是,志工們會將努力的成果提供給國外原始網站(http://moodle.org/ ),讓需要的能都能夠便利的使用。 辛老師是Moodle社群的一員,放下行政職務讓他的視野更寬廣,他以一位專任資訊教師的身份來鼓吹網路的志工服務,結合自由軟體教育與社 群經營,致力推廣數位學習平台的導入與應用。在「Moodle中文加油站」社群中,來自全球各地的志工,為了解決自己的問題,或是幫助別人解決問題匯集在 一起,基於分享的概念,在提問與回答的嬗遞中,也促成辛老師不斷追求資訊新知的動力。 以湖中實際應用的狀況來說,「隨著師生的使用Moodle的頻率增多,中文化介面的需求日殷,辛老師就帶領志士們投入中文化翻譯工作行 列。」「也曾為教材無法順利地上傳至Moodle平台,而參與開發像eXe Authoring Tools這樣的教材製作包裝工具。」這些成果不僅解決了自己的問題,也分享給需要的人。 資訊平民化,教學任我行辛老師認為Moodle也許不是最好的網路教學平台,但卻是最適合他的教學平台。他提到像是有計劃政策加持的亞卓市、K12網站,政府的立意雖好, 但是規範的繁瑣讓人視為畏途,像是老師們上傳的教材,若要增修,還得透過一定的程序,提供給網站的建議也得不到立刻的回應。高標準的規範反而變成特定的人 才能使用平台。 資訊愈普及、愈平民化愈好,讓教師都能輕易的上手,使教學的想法在平台上得到充份的發揮,當老師習慣使用這些電腦來協助教學,代表教師勇於接受豐富多元教學模式的挑戰,未來更好的平台或是工具出現,也能夠很快的上線使用,這才是資訊融入教學的真諦。 雖然,在數位學習已居於領導的地位,憶起Moodle導入與應用過程,他還是認為是一種風險。因為他喜歡嚴格的自問這是不是最好的教學輔助 工具,這是不是最符合教師需要的教學平台,這能不能讓學生獲得最好的學習?相信一開始的答案是不確定的,因為答案的不確定,所以他努力地實驗證明讓大家看 到成果。結果證明這是一個好東西,值得與大家分享,希望更多的學校、老師都能試試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