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文章內容
學校是靜態的工作環境,一向給人穩定與保守的印象,資訊化的阻力也許比一般產業還要來的大,但只要方向正確,能適應未來資訊教育環境挑戰的心理準備,學校也能走出傳統的藩籬,在日新月異的資訊時代找到定位。
與忠信結緣
高苑工商網路系統維護組長王博彥,目前在台灣中等學校資訊管理人學擔任常務理事一職。資訊本科系畢業的他曾在資訊業擔任電腦程式開發工作,基於專業
的追求,於1993年至1995年間至美國俄亥俄州克里夫蘭州立大學攻讀資訊科學碩士,返國後本著作育英才的理念,將本身的實務與理論貢獻給高苑工商擔任
資訊教師的職務。由於對資訊的敏感度加上積極的工作熱忱,沒多久即被當時的教務主任朱怡達老師賞識並賦予參與校園網路建置重任,十餘年來曾擔任過設備組組
長、綜合高中實驗研究組組長等等職務,從歷練不同的職務拓展自己在校務行政上的視野。
因為職務的關係與忠信學校搭起互動的橋樑。王組長回憶說:「與忠信第一次接觸,是源於2000年校園數位神經系統的研習會中。當時忠信以
Open
Source的概念,並無償地將自行研發的系統供全國學校使用,那時他便了解到這應是他所想要的,從此與忠信結緣。」他又說:「很幸運那時選對了方向。」
精準的決策,專業的堅持
因為,高苑軟體發展已行之多年,但僅停留於DOS階段,雖然曾努力朝Windows環境發展,但限於人力一直無法達成完整階段。而且,又迫於學年學
分制實施在即,基於行政考量,必須對軟體自行開發或對廠商採購做出抉擇。在此之前,高苑已洽詢多家廠商,但始終對軟體使用之後的後續問題抱持保留態度,故
對於採購與否則遲遲無法決定。當時教務主任朱怡達為了提昇學校在資訊建設的競爭力,必須從培養校內教師的資訊能力著手,因此計畫組織一個資訊團隊來負責軟
體的開發及維護工作,這跟當時籌備創立的台灣中等學校資訊管理人學會的理念不謀而合。朱主任基於學校人力資源的評估,以及後續系統的開發、維護等等考量,
選任王博彥組長為學校e化工程的主導者,並決議採用忠信所提供的學年學分制整合資訊系統。
王組長完整的資訊背景,加上多年校務行政工作的歷練,隨即率領學校的資訊教師們投入當時忠信自行研發的學年學分制校務行政整合資訊系統,短
時間內讓高苑工商成為南部地區高中職學校校務e化的楷模。且以忠信系統架構完成的學年學分制之德群育成績管理系統,秉持Open Source
之原則,更讓全國高中職學校受益匪淺。
全方位思考,努力以赴
王組長為台灣中等學校資訊管理人學會的發起人之一,加入學會已近五年的時間。王組長回憶未加入學會團隊之前,習以資訊人一貫的自我主義風格來處理學
校資訊業務,凡遇到資訊瓶頸時習慣地埋頭苦幹,雖然當下確實解決了問題,但卻因未經過系統性的思考,反而為未來埋下潛藏的危機。而在與學會的會員接觸後,
切磋琢磨的機會增多了,以前單打獨鬥的作風得到修正。
學會是由全國高中職校園的資訊管理人為促進校園資訊應用集結而成。為帶領風潮,王組長主導投入開發學年學分制整合資訊系統之德群育管理子系統。在那一段沒
日沒夜開發系統的日子,有無數多的夜晚,透過網路得來自全國各校虛擬團體的支持與鼓勵,讓自己在技術上得到精進,也結交了志同道合的朋友。而當德群育管理
子系統開發完成並開放給各校使用時,獲得各校的肯定與迴響,那種自我超越的高峰經驗是那麼地令人開心既驕傲。然而,在經過此次工作習慣的改變的成就後,他
真正悟出校園資訊人員要跳脫個人自我主義的色彩,才能看得更深、更遠。
適應環境變動的挑戰,永不動搖
我們處在一個快速變遷的社會,隨時會被告知新事物的出現。王組長說他最近觀察到校園裡兩個最熱的話題,第一是「少子化」;第二是即將實施的「95學
年度普通高中課程暫行綱要」,這對校園資訊管理人來說是一項巨大的影響。但他認為我們愈處在詭譎多變的世代,更要有清澈的判斷力,才能適應教育環境的挑
戰。「少子化」的趨勢,正可以讓我們思考或許這是一次推動校園e化的切入點;在學生「量」的減少下,如何運用資訊的力量進行「質」的提升,這對學校而言反
而是一個利基。而在95學年度普通高中課程暫行綱要實施的部分,對高苑而言是的確是一大挑戰,課程架構的複雜化及個別化,舊的校務行政系統勢必要面臨大幅
度的修正,他很清楚以一己之力來解決這兩個問題的確是很難的事情,但他樂觀的認為,只要方向是「對的」,以目前學會的成員和資源的規模,匯集大家的智慧我
們必能研發出一套有效的因應機制。
啟發與展望
最後,他認為學會是一個屬於校園資訊管理人的園地,需要多元的人才共同來經營,每一個人都有貢獻的專長,範圍可以是教學的部分,也可以是資訊技術的
領域。在教學部分,包括資訊融入各科教學、教材教法的資訊化、診斷教學方法是否能反應學生的能力等等。在資訊技術的部分,包括資訊需求的提供,軟體協作與
開發模式之建立,開放性系統整合與應用等等,都有待校園資訊人熱情的投入與貢獻。
目前王組長尚在中正大學繼續攻讀資訊博士,專研人工智慧應用於數位學習的領域,他並計劃將十餘年在校園資訊教育現場的實務經驗與理論結合,將研究結果確實
提供給學校行政或教學作為參考,並秉持學會分享的精神嘉惠更多的學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