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文章編號:20050501
- 投稿日期:2005/04/25
- 作者: 王博彥
- 備註:
背景:
中等教育依據青少年學習特性與心智成長因素分為前期階段與後期階段,「前期中等教育」指國民中學教育階段,「後期中等教育」泛指高中職教育階段,依據學習需求不同可分為高級中學、職業學校、綜合高中及五專前三年等四種。
後期中等教育課程架構的變革可從一連串教育改革政策實施中,窺探出未來教育主軸將以新課程架構為發展核心,藉由不同課程類型組合來規範各種
後期中等學制的辦理原則。未來課程架構規範高級中學、職業學校、五年制專科學校前三年及綜合高中等不同學制之共同核心課程,這48學分課程成為中學生必須
修習且獲得之基本知識。在共同核心課程為發展原則之下依照不同學制需求規劃出一般科目之課程架構。除了一般科目課程架構調整之外,專業科目之課程架構亦整
合以科為單位之職業學校課程架構,成為以群為單位之專業課程架構,並擴大學校自主開課彈性,提倡學校本位課程理念,讓學校在課程規範架構下,發展學校特色
課程,提昇競爭力。
由於即將實施之新課程架構勢必影響現有校務行政系統運作。故分析新課程架構並研討系統需求已儼然成為校務行政系統開發者當務之急。然而,課
程資料模型之建立又成為校務行政軟體開發者的首要之務,因為課程資料所代表的意義是校園資訊流的來源,沒有規範模型的建立,便無法繼續處理其他衍生之問
題,其相對之重要性,將影響未來系統開發與發展。
各種學制課程架構分析:
新課程架構中一般科目課程架構由課程領域所組成,所謂課程領域乃依據後期中等教育目標中各種基本培育課程的相近屬性作為分類原則。目前共有七大領域
包含了語文、數學、社會、自然、藝術、生活及健康與體育等。這些領域規範了基本修課學分數,共合計48學分,即為後期中等教育共同核心課程(表一)。
領域名稱 |
科目 |
學分數 |
備註 |
語文領域 |
國文 |
8 |
|
英文 |
8 |
|
數學領域 |
數學 |
8 |
|
社會領域 |
歷史 |
2 |
|
地理 |
2 |
|
公民與社會 |
2 |
|
自然領域 |
物理 |
2 |
|
化學 |
2 |
|
生物 |
2 |
|
藝術領域 |
音樂 |
4 |
任選兩科目
共4學分 |
美術 |
藝術生活 |
生活領域 |
生活科技 |
4 |
任選兩科目
共4學分 |
家政 |
相關科目 |
體育領域 |
體育 |
4 |
|
必修學分總計 |
48 |
在共同核心課程基礎上,不同學制考量了不同的學習需求去調整或增加各個領域課程中的內含課程,並將這些基礎課程加上國防通識課程後,定義成為「部定
一般科目課程」。就高級中學課程架構(表二)而言,所有課程架構均遵循領域架構原則進行規劃。然而高職課程(表三)除了部定一般科目外,還根據職群特性定
有部定專業與實習科目之群課程架構,剩餘開課彈性便作為學校本位課程規劃之用。至於綜合高中課程架構(表四),其一般科目課程架構與新課程相同,專精課程
則由學術學程與專門學程共同規範構成。其中學術學程課程以高級中學課程架構為原則進行規劃,專門學程課程架構則以群科專業課程架構作為主要課程設計原則,
所有專精課程均考量綜合高中選修機制進行規劃。各種學制課程架構示意圖如下(圖一)
各學制課程架構示意圖  從後期中等教育課程架構,可以歸納出以下共同原則:
- 後期中等教育核心科目以課程領域分類,某些領域並不規範領域中每一科目之學分數,僅定義該領域之基本學分數及包含之科目名稱,由各校自行選擇開課科目及課程學分數。
- 新課程架構所具備之彈性,由校方在部定規範原則內,可作彈性調整,而且每學年度可能依照現況進行調整。
- 高職課程架構由各科主導之專業課程,改為由群主導之專業課程,各科課程整並為群,相同性質之科系將使相同之一般科目規劃及專業課程規劃,同一群內各科學生除群專業課程必須修習外,可依照性向選擇各科之特色課程,來區分其專長特性。
- 高級中學課程架構除依照課程領域規劃一般科目開課原則外,針對高中生選分組之需求課程由選修課程所規劃之各學期選修開課學分數及開課領域依照實際需要彈性開課及由學生自行選修。
- 綜合高中具備之學程概念,與高職群課程架構及高中選修課程架構契合,其主要之不同處在於選修機制彈性,由於學生必修課目僅限於一般科目具備了更大選修空間在專門學程的課程選擇上。
|